在短短 1 公里长的街道上,1300 名性工作者合法持证上岗。而她们工作的 “红灯区”,并非位于人们通常以为的泰国、越南等欠发达地区,而是地处亚洲最发达之地 —— 新加坡。这一独特现象,引发诸多疑问:新加坡的红灯区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为何新加坡会选择将其合法化?合法化之后又产生了哪些后果?
如今,提及新加坡,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国家富裕、法治完善,在中文互联网上甚至被称作 “华人之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光鲜亮丽的市中心附近,存在着由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的合法红灯区 —— 芽笼。
芽笼,这条闻名全球的红灯区,实则只是一条长约 1 公里的大道。大道左边是数不清的小吃店、会馆、寺庙等与情色无关的产业;右边则是酒廊以及各类情色场所,充满诱惑。这里宗教与情色并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性工作者、陪酒女郎、赌客等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曾描述:“在芽笼,时常能看到道士与性工作者擦肩而过,在佛像脚下或清真寺旁,寻欢客与卖春女讨价还价。青楼与寺庙相映,也只有芽笼这样有趣的地方才会出现。”
人们不禁好奇,这样一条公开合法的红灯区,吸引众多游客消遣,难道不会引发大量卫生安全问题吗?这得益于新加坡政府推行的 “健康证” 制度。在这里,经政府认证的合法工作者约有 1300 名,她们需遵循严格的行业规定,必须每两周接受一次体检,以确保自身身体健康。并且,为防止大量外国女性涌入新加坡从事色情行业,政府还实行了 “工作证” 制度,这些情色行业工作者只能在新加坡停留两年,期满后必须被遣返回国。此外,为限制情色行业发展,性工作者不允许与本地人结婚,再次来新加坡也不能从事先前的工作。
尽管新加坡政府的措施看似面面俱到,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虽然芽笼的妓院合法,却仍有大量没有政府合法证件的性工作者,她们被称为 “流莺”。据统计,约有 2 万名 “非法” 性工作者在此从业,其中不乏来自泰国、越南、缅甸等国的人员,她们借旅游之名前来赚钱。这些人只能在街道上拉客,拉到客人后便前往附近酒店进行交易,交易价格一般在 40 - 100 新元左右。当然,对于这些非法行为,新加坡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一旦查获,相关人员将被遣返回国。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一些来自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女性,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远赴发达地区卖身,这种在中国人眼中令人不齿的行为,竟成了她们维持生计的少数选择之一。
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新加坡,为何要将红灯区合法化呢?毕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无论发达与否,都未采取这样的举措。历史因素是新加坡政府保留红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芽笼原本是一个农业村庄,后来因靠近港口发展为商业区。商业区聚集了大量有钱人,他们热衷于出入风月场所,久而久之,芽笼便出现了妓院和赌场等娱乐场所。在过去,受 “东方热” 文化的影响,得知亚洲有这样一个大规模红灯区后,许多外国水手和移民,尤其是劳工阶层,被 “神秘的东方女郎” 所吸引,纷纷前来消遣。二战期间,日本入侵东南亚,芽笼更是沦为日军慰安妇的集中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950 年,以至于女权运动人物希琳・福斯达曾指责整个新加坡就像一座大型 “妓院”。可以看出,早在二战之前,新加坡就已存在事实上的 “红灯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都未能根除,久而久之,新加坡人逐渐认可了此地的性交易活动。
当然,鉴于这一现象损害了部分女性权益,也有人提出禁止或取消 “红灯区”。1960 年,李光耀曾一度宣布性工作者违法。但在 1970 年代新加坡独立后,对于情色产业的管理却逐渐走向法制化并设立专区。这种转变令人费解,为何李光耀先是带头废除,而后又带头使其合法化呢?原因在于,名义上的废除实际上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地下交易和违法行为。单纯清理和取缔芽笼,不仅未能改善当地治安,反而催生了更多隐蔽、危险且不受控制的情况。
自此,“管制而非禁止” 成为新加坡政府的主要策略。一方面,通过对合法性工作者进行体检、发放证件、规定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保障公共健康安全;同时为性工作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有效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的风险,给予她们法律保障和地位,使其免受不法分子侵害。另一方面,将情色场所限定在一个较小区域,既避免干扰周围居民和商家的正常生活,又降低了警察的执法成本,看似一举两得。此外,由于新加坡对 “红灯区” 的充分管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性群体前往消费,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让芽笼附近的饭店、酒店生意兴隆。
然而,这看似互惠互利的局面,实则并非如此完美。无论是周边居民还是商家,都受到了影响。涉黄产业极易与毒品和赌博相结合,导致非法活动急剧增加。有了合法外衣的 “红灯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法外之地,久而久之,严重干扰了普通人的生活。疫情期间,“红灯区” 更是违反法律将性服务扩展到线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情色信息,警方不得不针对网络卖淫服务展开大规模 “扫黄” 行动。许多店铺和服务场所因疫情无人光顾,最终倒闭。
或许,对于处于模糊地带的 “红灯区” 而言,未来可能走向衰落和消亡。但新加坡对这些 “特殊产业” 给予法律保护和法制管理的思路,或许值得世界各国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