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来自中国的打工者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在各个行业辛勤劳作,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在忙碌打拼的背后,他们的情感世界与亲密关系状况,却长期处于社会视野的边缘地带,亟待深入探究。
对于众多来新加坡打工的中国男性而言,性与亲密关系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在媒体的报道中,中国男性劳工性压抑的刻板印象屡见不鲜,这也引发了新加坡社会对于合法性交易的诸多讨论。部分观点甚至将性交易视为满足大量男性移民 “性需求” 的 “必要之恶”。受此影响,新加坡当局、外国大使馆、非政府组织以及慈善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在红灯区针对外来男性外籍劳工开展安全性行为教育活动。
但实际上,中国男工在寻求有偿服务以外的亲密关系时,面临着重重阻碍。从工作与生活环境来看,他们大多集中在建筑、海运、制造等低收入行业。
以建筑工人为例,截至 2018 年 6 月,新加坡建筑业的工作许可持有者多达 28 万,这些工人大多持有工作许可,处于高度分层的劳动体系底层。工作许可持有者的月收入被限制在 2200 新元以下,许多建筑工人的实际月工资仅在 800 - 1000 新元之间。不仅如此,他们在新加坡的居留时间短暂,最长仅两年,续签还完全取决于雇主的意愿。更为严苛的是,他们不被允许将妻子或家人带到新加坡,也禁止与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结婚,甚至连参与 “非法、不道德或不礼貌的活动” 都在限制之列。
空间规划与组织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当地人口的隔离。他们往往被安排在专门建造的宿舍,或是小印度、芽笼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建筑行业的外来劳工,常常不得不生活在卫生条件恶劣、拥挤不堪的环境中。比如,在工地现场或是狭小的集装箱内,一个小小的房间可能要容纳 16 名工人起居,床铺之上更是虫螨肆虐。在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不仅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劳累,心理上也承受着难以排解的压力,社交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生活状态对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性需求满足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来自山东、在新加坡一家工厂工作的董冬,曾多次前往芽笼,但他去那里主要是为了和朋友聚餐。当他向出租车司机表明目的地是红灯区时,还遭到了司机的嘲笑。
董冬坦言自己有性需求,但他认为寻求性服务是对妻子的背叛,内心的道德感让他难以迈出这一步,甚至在面对性工作者时,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他承认自己会去关注性工作者,却始终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最终只能选择用忙碌的工作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同时,他也有着现实的经济考量,在他看来,花在性工作者身上的钱相当于一天的工资,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把钱花在和朋友吃饭上。董冬也曾考虑过找情人,但他又担心女人们只是看中他的钱,而以他的经济状况,根本无法负担情人的高消费。于是,他一直通过微信与女性聊天,试图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对象,发展一段真正的感情关系,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经济底线,明确表示不能在潜在情人身上花费过多金钱。
另一位已婚并育有两个孩子的赵秦,在来到新加坡一年后,起初也曾去过芽笼红灯区。然而,他在体验过后却感到十分失望,因为在他看来,花钱之后与性工作者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整个过程索然无味。后来,他与一位同样来自家乡的情人交往了四个月。尽管他清楚双方之间不会发展成为 “真正的朋友”,这段关系仅仅是为了满足彼此在异国他乡的需求,一旦回国便会彻底断了联系,但相较于红灯区的交易,这种带有情感交流的关系还是让他感觉好了许多。
在新加坡打工的中国女性,同样在情感与亲密关系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扰。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许多女性独自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打拼。长期与家人分离,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寂寞感如影随形,这使得部分女性开始寻求情感上的慰藉。于是,一种特殊的 “搭伙” 过日子现象悄然出现。所谓 “搭伙”,包含搭饭伙和搭床伙两种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临时夫妻”。
在社交平台上,曾有一位中国男子分享了自己的痛苦经历:他的妻子为了家庭前往新加坡打工,却在那里与一位已婚男子生活在了一起。妻子向他解释,这种出国 “搭伙” 的现象在新加坡并不少见,双方彼此约定互不打扰各自的家庭,只是在国外相互照顾。
这种 “搭伙” 现象的背后,反映出这些女性在情感与生理需求上的无奈与挣扎。在新加坡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下,独自生活的艰难让她们渴望有人能在生活上给予支持,在情感上给予陪伴。“搭伙”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们的这些需求,但这种关系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感情出现问题,或是其中一方的行为被曝光,很可能会对双方原本的家庭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综上所述,来新加坡打工的中国人群体,在亲密关系与性需求方面深陷复杂的困境之中。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社交圈子的极度狭窄、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以及对家庭的深深责任感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无情地抑制了他们正常的性欲望与情感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拥有真挚的亲密关系,渴望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但现实条件却让这些美好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
对于这一群体的情感需求,我们不应简单地忽视,更不能用刻板的印象去评判。相反,需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合理引导,帮助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努力寻找到工作、生活与情感之间的平衡,让他们的心灵也能得到应有的慰藉。